2018年10月17日,由我校图书馆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和人文与设计学院衍昕人文书院共同举办的“阅读与人生”的读书沙龙第一场活动——诗词中的感动,于校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特邀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社科联副主席,人文与设计学院教授宋先梅担任主讲,与来自学校图书管理委员会的同学、衍昕学院文学社的成员、《美学》以及《国学经典》等课程班的学生共同分享了自己阅读诗词的过程是的感动,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下融入自身的情感以后,与诗人产生的情感共鸣

活动开始时,宋教授首先分享了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诗歌,她说,就诗中表达的情感来说,诗人离开故土,来到异乡,异乡的风物对诗人来说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和陌生感,而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因而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首诗是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红梅著花未?”诗中同样是写平常之事,却有一种浓郁的思想之情,而正是因为它们都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之事”,因为也就很容易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特别是当诗歌与自身的经历产生交汇之时,便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到诗带给人的感动。

然后,同学们从一本在青年学生纵观为流传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入手进行讨论,,有同学说,这本书之所以好看,因为它似乎教会了我们另一种思维角度,即转换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时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周艳博士告诉大家,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教会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她告诉大家学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践行,并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心胸开阔,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要把想法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

宋先梅教授指出,现当代青年与古典文学产生了隔膜,对于很多古典文学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优美品性和精深内涵,这便难免会对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智慧产生“以为知道了,其实错过了”的遗憾。
在交流中,有同学说自己起初还是特别感性的,拥有很多创作灵感,也能自己进行一些创作,但由于慢慢的长大,在应试教育中慢慢的形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成绩而读书的思维习惯,导致灵感逐渐缺乏,创作热情逐渐日减,到最后提笔忘字,有感而不知何所发。针对这一问题,宋教授以《诗经》中的“兴”为例,指出“兴”,就是对周围世界的敏锐感知,她结合《诗经》、《道德经》这些经典的相关论述和自己亲身经历,为大家生动的讲述了,人在特定的心情下对世界的感觉是会改变的,就像李商隐的诗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样的诗句,我们并不一定知道作者在具体的指向什么,但这句诗却可能是他特定心境的一种表达,因而能够引起我们一种心灵的共鸣。
最后,老师们本次读书交流多动进行了总结,指出,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我们很多同学缺少耐心,想要找回那颗发现美的心灵,这就需要大家静下来,多阅读多学习一些经典作品,用古人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价值参考,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去寻找心灵的美,保留一份热情,为自己的心灵留一方净土。希望大家坚持阅读,努力寻找,静下心来,去做最美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