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诗歌史上流转千年,它究竟承载着盛唐气象的华美余晖,还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诗意叩问?2025年5月21日下午,一场以“月光下的叹息——用原型理论赏读《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注入全新视角。
本次讲座是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济元文化艺术系列讲座,特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赋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四川省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国学所所长刘朝谦教授作为主讲嘉宾。

讲座伊始,刘教授梳理了历代文人学者对《春江花月夜》的经典评价,指出历代评点始终聚焦于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却鲜少触及其哲学内核——对人类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从诗歌意象原型批评的全新视角切入,这首诗的内核远超表象,其主旨实为诗人对人类悲剧性存在处境的描写与悲悯,诗人用他春天里的一声叹息,呼唤人类情感的美好与幸福的归来。
刘教授从诗歌核心意象“春”“花”“月”原型展开讲述,从“看”与“被看”“照亮”与“被照亮”的关系中追问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揭示人类在无尽时空里漂泊、挣扎、追寻、等待却始终难以摆脱悲剧性存在处境的悲悯。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的壮阔开篇,到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的绵长收尾,诗人将个体生命的叹息升华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观照,完成了对人类悲剧性处境的温柔凝视。那些被误读为唯美的诗句,实则是用意象原型编织的生存困境图谱——在浩瀚宇宙与永恒时间面前,人类的欢爱离愁皆成微尘,却因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与没有结果的等待,绽放出悲剧性的崇高之美。

讲座最后,刘教授指出,《春江花月夜》的伟大,在于它用最中国的诗意语言,触碰了最普世的存在命题。当我们在月光下听见那声春天的叹息,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精神史诗。
本次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现代性解读的深度共鸣。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以春天里的轻叹为引,直面人类存在的困境,唤起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让大家重新领略到《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旧扣动心灵的恒久魅力。
(撰稿人:郑莉 审稿:李曦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