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上午10点半,我校人文与设计学院美育教研室、人文教研室、衍昕文学社合办的题为“何以为诗”为主题的《诗经》解读活动在国学馆顺利开展。本次分享会由人文教研室宋先梅教授作为主讲人,李秋雯老师、陈瑾老师,衍昕文学社相关负责同学及“青春成工”第二课堂30余名同学一起聆听了本次分享会。

活动开始前,宋教授先询问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对《诗经》的了解,接着,宋教授谈到了孔子对于《诗经》阅读的重视,肯定了孔子在春秋时期的重要性及其做出的卓越贡献,介绍了孔子培养君子的“六艺”以及《诗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对于民族精神和人格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宋教授便引出了《诗经》之“何以为诗”的话题,她以几个关键词作为线索,开始了今天对《诗经》的阅读分享。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上古(远古)、音乐(节奏)、劳动、生活和情感。即《诗经》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它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之所以能够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富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能够朗朗上口;《诗经》是远古时期人们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反映,因此,它表达了先民们最质朴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哀乐,类似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天籁之音。
宋教授说,《诗经》虽然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诗篇,但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表达,因此,即便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诗经》中最基本和质朴的情感内涵依然能够激应其我们心中的共鸣,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也能感受到情感的丰富与复杂,人生的丰盈与充实,能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深刻的反思。
紧接着,宋教授分析了《诗经》中的“节奏”这一元素。她说,《诗经》具有音乐性,因此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她举“蒹葭”、“黍离”两篇作品,分析了《诗经》的重章、叠唱、双声、叠韵对于加强情感表达的意义和作用,让同学们透过文字,仿佛触摸到了古代人们的悲欢离合。

最后宋教授强调指出,现代人缺乏一颗安静的心,导致我们阅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她告诫我们不要只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不能对很多文化的东西仅仅停留于一知半解,而要培养自己拥有一个安定的心,进行较为全面深刻地学习,更不应对《诗经》这样的国学瑰宝有所遗忘。因为,人生需要透彻明白的生活,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定从容,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然需要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阅读经典正是我们建构自己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最有效和最简便的方法。
本次活动在同学们安静的聆听中落下了帷幕,活动不仅仅带给了同学们关于《诗经》文化方面的认知,而且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文学带来的魅力和影响,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唤起了更多同学阅读经典的兴趣。活动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文学分享会中,了解文化存在的魅力,一同在文学的海洋里感受不一样的快乐。